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9:45    次浏览
《荀子》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。释:国家想要振兴,必须尊敬教师,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。「千里马需要伯乐,赶路人需要明灯」苏士澍自幼生长在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中,可这些在整个人生中,不过是启蒙。想要长久的走下去,并且走上正确的道路,就需要有人指引。「 学习也需要一个好老师。」他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位置,达到今天的“小”成就,不光是靠他一个人的力量,这其中离不开诸位长者、恩师的指导。而他不忘恩师情,时常怀念恩师,记着恩师的教诲。▌ 启功先生 ▌在苏士澍的恩师中,最德高望重的一位,应该就是启功先生了。 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、教育家、古典文献学家、鉴定家、红学家、诗人,国学大师。同时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。虽然名头响亮,可实际上他为人谦和,淡泊名利。苏士澍曾向启功先生讨教书法。可他老人家却说,你写你的,我写我的,只要能拿起笔來就写,挂在墙上好看,就算学出来了。所以对书法的书写,启功先生说的并不多,更多的,还是在苏士澍的人生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启功先生曾对鉴定工作做了三条总结 :「 一是书画鉴定有一定“模糊度” 」「 二是鉴定不只是“真伪”的判别 」「 三是鉴定中有“世故人情” 」苏士澍一直将这三条当做一生要坚持的原则,因为这不仅适用于鉴定,也同样是做人的原则。苏士澍向启功先生请教 2003年非典肆虐京城,启老给苏士澍打电话,除了叮嘱他注意身体、注意防护,还说,我写了首打油诗,念给你听。并且提到,虽然我们不是医护人员,但也应该为非典做些贡献。于是,国家文物局出面,由启老带头向著名学者和书法家组稿,为抗击非典捐赠了一批书法作品。后来,苏士澍就用这批作品和出版社的同仁,一起编辑了《亲情问候》这本书,算是对战斗在非典一线的同志们聊表心意。当时,启老的身体状况很不好,但他还是关心别人,这让苏士澍非常感动,更直接影响他,在接下来的日子,更加用心用力的去做公益活动,将国家民生摆在眼前,放在心中。启老还十分关心书法教育,尤其对于初学者,总怕他们走弯路。看到后来苏士澍一直提倡关注“一老一小”就知道,这也是受了启老的影响。▌ 刘博琴先生 ▌当然,除了这位名师,苏士澍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启蒙老师——刘博琴先生,也总是满怀敬意和感激。 每当说起当年刘先生的篆刻,苏士澍总是情不自地竖起大拇指,一副高山仰止的神情。而且经常发自内心的感叹:“比起当年那些学富五车的老先生们,我们这点成绩算得了什么?”其实,从如今的苏士澍身上,总可以看到这些恩师的影子,他们对他的教导已经深入骨髓,而苏士澍也将这些教导铭记于心、身体力行。 苏士澍《写好中国字,做好中国人》讲座在四川博物院举行积极办展,开研讨会,专注学术;关心青少年的书法教育问题;提倡老年人学习书法,修心养性;关怀社会民生,力所能及做公益。这些都是苏士澍尊师重道、反馈出的正能量。苏士澍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:“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,就是继续他的事业。”显然,他做到了。